close
首页邵庆晓:爱在教育中

邵庆晓:爱在教育中

七月 28, 2022

一个笃信长期主义的成功投资人,一个长期资助教育事业的慈善家,一个“住”在艺术品中的收藏家:邵庆晓的世界充满爱与精神富足。

策划/采访/撰文:何敏 人物及空间摄影:郭一 妆发:夏殷

 

Red Gate 创始合伙人邵庆晓在别墅大门前

 

上海兴国路上的一处老洋房。

刚刚度过2个月的居家隔离,初夏的阳光极好,洒在这栋西班牙风格的别墅上。远远望去,米黄色的别墅外立面镶嵌着精美的穆迪扎尔式装饰线条,搭配考究的伊斯兰花纹瓷砖,仿佛再现了阿尔罕布拉宫的浪漫与神秘。

这是Red Gate创始合伙人邵庆晓的家。她是北京人,大学毕业后赴英国工作,曾先后在伦敦、香港、东京、纽约从事股票投资。2000年,她从英国回到中国,在上海创办了投资公司RedGate,专注于管理外资机构在中国的资产,并且搬入了位于兴国路的这栋老洋房,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品收藏。

2012年,邵庆晓加入了中国颇具影响力的支教项目——“美丽中国”理事会,这是她人生另一项重要事业。“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美丽中国”的这一愿景深深地感染了她。这10年来,她活跃于支教事业的方方面面,不仅为“美丽中国”募集资金,自己亦捐出了数量可观的资产。长期对教育事业的支持,让这位乐观、自律、充满智慧的女性变得更为坚强有力。

2021年,时值母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70周年,邵庆晓被推选为母校校友总会理事会副会长,并且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基金会总会下设立了邵庆晓助学奖学基金,由她捐赠的奖学金将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其实,我觉得自己从支教事业当中的所得,比给予的要多得多。”倚在大红色的家门上,邵庆晓快乐地说。

 

邵庆晓的家就像一座美术馆,墙上挂的为陆新建作品“ 城市基因” 系列

 

家,是关于爱的艺术

阳光透过漂亮的马蹄拱落地窗照进屋内。这栋位于昔日法租界的西班牙建筑始建于1920年代,面积约500平方米,还有一个约600平方米的花园。邵庆晓在搬入这栋房子之前,对其进行了装修,恢复了建筑外观原有的风貌,更恢复了别墅内20年代初建时的壁炉等精美建筑部件。

走进邵庆晓的家,目之所及皆为艺术品,如同一座小型美术馆。以红色为主色调的一楼空间,既热情又安静。整栋三层楼别墅的室内装潢都是邵庆晓自己所设计的。在此,古典家具与当代设计有机结合,东方风情与欧洲美学自然交融,展示主人自由驾驭传统与当代生活美学、融合东情西韵的突出能力。

主客厅里,一件4米长的巨幅画作静静矗立,看似凌乱的几何线条铺满画面,犹如迷宫又自有秩序。这是艺术家陆新建“城市基因”系列中的一件作品,他擅长以看似抽象的线条来表现错综复杂的现代都市。对面钢琴上,放置着著名雕塑家蔡志松的一组小雕塑作品——鹿,光滑流丽的外形闪动着灵韵。旁边的墙上则悬挂着徐震的镜面不锈钢装置作品——《金属的语言》,幽默、困惑、矛盾、喜悦……当你面对镜面,可以照出自己的形象,能读出自己潜意识中的情感。

 

徐震作品《金属的语言》

 

 

走过徐震的作品,进入家庭厅,巨大的绿色调抽象绘画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气氛,这是中国抽象绘画代表人物曲丰国的作品《四季》系列,左侧墙上则悬挂着薛松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玛丽莲·梦露》。进入餐厅,这里则展示着十分少见的严培明的水彩纸本作品——《红玫瑰》和“85新潮”领军人物李山的大型油画作品。

 

始建于1920年代的欧式壁炉,右上角为薛松作品《玛丽莲·梦露》

 

接着来到邵庆晓的书房,这里除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以外,还悬挂着青年艺术家张云的大型毛毡作品和陆新建的另一件“城市基因”系列绘画作品。

将主客厅与家庭厅分开的隔断是邵庆晓从山西寻来的柚木镂空雕刻门板。客厅里精心摆放着的一对维多利亚风格陈列柜是邵庆晓从伦敦古董市场购入的。此外,来自“上下”(SHANGXIA)的“大天地”系列碳纤维“南官帽椅”和大漆摆盘、竹丝扣瓷茶具等,为这栋西班牙别墅注入了浓浓的东方风情。而屋内随处可见的瑞士USM模块化组合柜更是邵庆晓的心爱之物,她为柜子选择了砖红色、亮黄色、宝蓝色等高饱和度色彩,搭配正红色窗帘与大门,女主人自信而热情的性格呼之欲出。

“我的大部分艺术收藏都与支教有关。”坐在黑色Fendi Casa沙发里的邵庆晓既谦虚又自信。

 

教育能改变人生,更能振兴祖国

邵庆晓是北京人,从小在中关村长大,随后在著名的人大附中就读,80年代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学毕业之后,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出众,她被英国巴林银行录用为“管理培训生”,赴伦敦工作。

她在大学里学的是英语专业,加入巴林银行之前,对“投资银行”并无认识。正是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一生的职业激情所在——投资。“当你找到一件自己很热爱的事情,你会不遗余力地把它做好,这可能就是一种‘奋斗精神’吧。”这种对投资事业的激情,从她开始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她每天5点多就起床,锻炼之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下午早早结束工作,晚上很少出门应酬,几乎所有的休闲时间都用来阅读,每天阅读时间长达3-4小时。

谈及她人生另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教育,她说道:“我个人和家族都是教育的受益者。”她的外公出身贫困,凭个人努力考上清华学堂第一代“留美预备班”,后来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主持中国小麦增产研究。“我的外公希望他的5个孙子孙女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坚信教育能改变人生,更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2008年,“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成立,目前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邵庆晓有几位好友是“美丽中国”理事会理事,2010年时,朋友们就向她介绍过“美丽中国”的故事。2012年,被支教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邵庆晓正式加入“美丽中国”理事会,成为募资委员会委员。

 

“加入‘美丽中国’理事会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史无前例地变得如此明确——我就是想挣更多的钱,
因为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给予更多。”

邵庆晓探访“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学校

 

据“美丽中国”支教项目首席执行官廖杞南介绍,长期以来,中国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乡村孩子获得的教育资源远不及城市同龄孩子,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和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很显然,中国的支教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民间的公益事业力量正在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邵庆晓很骄傲地告诉我们,“美丽中国”项目每年招募并培养一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平均年龄24岁,输送到偏远的乡村学校,成为两年的全职项目教师。从2008年至今,“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已经向5个省、自治区的45个县(区、市),总共输送了超过2,700名优秀的青年支教老师,助力学校达389所。

“现在,我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钱,都愿意支持‘美丽中国’,支持我们的项目老师。”她家中的这些艺术品也大都是从“美丽中国”的慈善拍卖会上买来的。

“我收藏了两件陆新建的作品,陆老师特别无私,每次都将自己的重要作品捐赠给‘美丽中国’。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艺术家,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放学后还要去放猪。很幸运,他遇到了一位美术老师,老师对他说,你这么热爱艺术,不应该留在农村,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后来,他真的走出农村,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去荷兰留学,并且获得艺术硕士学位。”

此外,曲丰国、徐震、蔡志松等艺术家在一年一度的“美丽中国”慈善晚宴上都曾捐赠出重要作品,拍卖所得的钱款尽数用于支教事业。一位曾参加“美丽中国”慈善拍卖晚宴的嘉宾说:“这一慈善晚宴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实实在在地坚信教育可以阻断代际贫困,不少嘉宾和我一样,含着眼泪看完项目老师的介绍与支教视频,并且积极捐赠。”

 

充满童心的家庭厅,当中为曲丰国作品《四季》系列

 

长期主义者

人们常常会问邵庆晓,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她会回答:“我是一个长期主义者。”长期主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在欧洲流行开来,但真正传播长期主义理念的人应该是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而贝索斯的长期主义理念可能也和巴菲特有关。据说贝索斯曾给巴菲特打电话,问巴菲特:“你的投资体系这么简单,为什么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而学习你获得成功的人这
么少呢?”巴菲特回答说:“因为没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在邵庆晓看来,这些成功人士都是长线思维下慢慢变富的典范。

她说:“在我三十多年的投资生涯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如果你有一个中长期的目标,只要努力,最终都会到达你想抵达的那一点。”她谈到运动员,当运动员输掉比赛,处于低谷的时刻,是什么让他们振作起来?是热爱与坚持。即使在运动员短短的职业生涯里,凭借长期主义的理念也能够达到个人所能企及的最高峰。艺术家也是如此,当没有名声,甚至生活都很窘迫的时候,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坚持下来?是热爱与坚持。

“所以,我坚信,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热爱,并坚持下来,不管身处什么行业,如果你信奉长期主义,一定会对你有很大帮助。长期主义对我而言,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Noblesse X 邵庆晓


 

你为什么会对教育事业有这样的热忱?

我和我的家族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我的外公是重庆人,他出身非常贫困,父亲早逝,母亲要抚养5个孩子,当他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的收入只够送外公的哥哥去私塾上学,外公和他弟弟是站在私塾的窗外“听”完小学的。

有个暑假,他们看到一个招生考试的招贴,说是参加考试就可以吃一顿免费的午餐。他们兄弟三人为了这顿免费的午餐去参加了这场考试。后来我的外公和他哥哥接到了通知,让他们去北京上学。这个北京的学校就是现在的清华大学,当时叫“清华学堂”。随后,他们兄弟俩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踏上赴美留学的邮轮,一个去了斯坦福大学,一个去了哥伦比亚大学,并双双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学成后,兄弟俩都回到了中国,后来还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我外公一直坚信教育能改变人生,更相信教育可以救国。今年正好是外公120岁诞辰纪念,100多年前我外公做的事情,现在我可以继续做下去,尽管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但是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你曾说,“我从支教事业当中的所得比给予的要多得多”,为什么会这么说?

第一,加入“美丽中国”理事会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史无前例地变得如此明确——我就是想挣更多的钱,因为只有挣到更多的钱,才能给予更多。

第二,年轻的支教老师让我深受感动,支教是他们大学毕业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在20多岁做梦的年龄,去偏远的乡村地区支教,整整2年,这是什么样的情怀?我常常问自己,我在20多岁的时候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并且,“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在结束支教工作以后,77%都从事了教育事业,这更加激励了我。我非常感恩,能够在这个年龄和这些愿意无私奉献的年轻人一起,帮助中国的乡村儿童。另外,让我很开心的是,我的小女儿今年也将加入支教老师的队伍。

你还有什么梦想没有实现?

我热爱投资,每天一醒来就想去工作,希望今后的人生能一直保持这种激情。其实,到了这个年龄,学习能力慢了下来,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的态度。我热爱阅读,平均每年要读150本书,我的一位朋友,今年60岁,已经读了6000多本书,我的梦想就是能像他那样,永远走在学习的道路上。

你偏爱的书有哪些?

我经常阅读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人物传记,我从里面学到了很多人生的智慧。第二种是历史、地理类书籍。第三种是和投资相关的书,比如优秀上市公司案例等。

人的一生中,个人的认知和经历非常有限,如果能够通过阅读获得你从未体会过的经历,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读书就是长期主义的体现,不管你是6岁开始读书,还是60岁开始读书,每天读书,每天都能进步。正是大量阅读成就了今天的我,让我变得坚强、自信、幽默、平和。生活中没有能让我害怕、胆怯的东西,我无需穿着昂贵的服装,佩戴奢华的珠宝,去任何场合、参加任何活动都不会感到自卑。我也很少发脾气,因为和书籍展现的广袤世界相比,这些事情实在太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