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页一条引发争议的“钢铁弧线”:观看即是思考

一条引发争议的“钢铁弧线”:观看即是思考

十一月 06, 2017

当人们沿着理查德· 塞拉构筑的雕塑缓缓向前时,时空在巨大的钢铁椭圆板中发生了某种扭曲。椭圆作为一种基本形式,成为了沟通庄严和优雅的弧线。
至品生活   撰文:沈奇岚 编辑:陈映雪

       理查德· 塞拉(Richard Serra)和他最熟悉的材料——钢铁的关系,一开始并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年轻的理查德曾在伯克利大学熟读莎士比亚和叶芝,后又去耶鲁大学深造。为了养活自己,他一边在钢铁工厂打工,一边思考艺术。       

       最初,理查德· 塞拉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渐渐地,他觉得无法在画布上得到完全的表达。苦闷的他在大师的作品中寻找线索,布朗库西的雕塑颠覆了他的世界观,原来,用一根弧线就能表达全部的重量,他开始对雕塑产生巨大的兴趣。

理查德·塞拉的作品《 Te Tuhirangi Contour 》       

       理查德· 塞拉在西班牙反复观看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的《宫娥》(Las Meninas)时,发现唯有当他以画家的角度注视画面时,一切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虽然画面上画家委拉斯开兹的位置并不显眼,但他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画家是这幅画得以成立的真正原因。理查德·塞拉在那一刻顿悟:他不必去创造内容,观众的感知就是内容。他创作的雕塑不必是对古典美学理念世界的再现,也不需要是某种抽象精神的物质化。他创作的是人们本来就有的感知,是对存在本身的恐惧和颤栗、孤独和喜悦。
       理查德· 塞拉作为钢铁工人的经验成为了他的起点,他不断探索着钢铁这种材质的可能性。从埃菲尔铁塔在巴黎落成的那一刻起,钢铁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文明——这种非自然的产物却成为了征服自然的工具。钢铁是工业文明的象征,是城市文明的基石。可在成为现代文明基石的同时,钢铁一直作为“有用之物”而存在。理查德· 塞拉的贡献在于,他发现钢铁可以作为雕塑的材料,同时将钢铁从它的“有用”之中解放了出来。在他的艺术作品中,钢铁就是钢铁本身,他发现了钢铁,把它据为己有。他将钢铁的重量和力量放大到了极致,从而逼迫人们反观自己的存在。

理查德·塞拉《时间之物》

       理查德· 塞拉的作品《时间之物》(The Matter of  Time)被永久收藏在了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里。这是一座庞大无比的现代建筑,而能与这幢建筑的空间形成平衡的就是—《时间之物》,当人们沿着理查德· 塞拉构筑的雕塑缓缓向前时,时空在巨大的钢铁椭圆板中发生了某种扭曲。这些狭长的道路,仿佛永无止境,通向未知的远方。椭圆作为一种基本形式,成为沟通庄严和优雅的弧线。

       理查德·塞拉的雕塑有种危险感,重达数吨的钢铁微微倾斜着,人们在它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身体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恐惧,同时又有一种崇高感油然而生。平日在城市的钢铁森林里早已对环境麻木的人们产生了复杂的感受,警觉又好奇,孤独又宁静。
       理查德·塞拉在纽约广场上的雕塑作品曾经被集体抗议,仅仅因为阻挡了道路,最后不得不被政府拆除。他毫不畏惧地和政府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最后败诉。但他毫不后悔,因为他捍卫的是属于所有艺术家的权力。
       理查德·塞拉是个严肃的人,在他庄重、绵延又漫长的雕塑中,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存在、我们的重量,我们与世界之间的比例,我们生而为人的渺小和宏大。

       沈奇岚 作家,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画册等出版物撰文并开设专栏。致力于国际文化项目,担任中英双语著作《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实战指南》首席顾问及作者。 (shen.insigh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