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页艺术为何 vs 何为艺术

艺术为何 vs 何为艺术

五月 09, 2022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尝试了所有可能的艺术媒介,去探索艺术在物理空间中对人们的影响。
撰文:潘多  策划:陈元  图片提供:北京木木美术馆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曾说过:“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而且我在工作室里,那么无论我在工作室里做了什么,都一定是艺术。”

此次北京木木美术馆与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合作,呈现美国艺术家布鲁斯·瑙曼在国内的首次大规模机构个展。不同于其以往的研究型展览,本次展览在回溯艺术家逾50年艺术实践的同时,也着重探讨和梳理了他的行为表演艺术、霓虹灯“标识”以及基于声音和移动影像艺术的创作。

现年80岁出头的瑙曼已多年没有创作过作品,但他仍然是当代艺术界的巨人。作为当代美国最知名的概念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涉足包括霓虹灯、视频和表演在内的各种媒介。而作为上世纪70年代艺术的核心人物和后极简艺术发展的先驱,瑙曼也对创造性思维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怀疑进行了各种自我分析调查。

布鲁斯·瑙曼,《真正的艺术家通过揭示神秘的真理理来帮助世界[窗或墙标志]》,1967,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本次展览呈现了瑙曼极具影响力的霓虹灯“标识”,作为最早将霓虹灯作为创作材料的艺术家之一,瑙曼通过它们展现了如何运用广告宣传和消费主义的视觉语言来探索语言和光的媒介。瑙曼擅长消解语言的确定性,《真正的艺术家》就是瑙曼第一件结合了文本的霓虹灯作品,他解释道:“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可以创作一些会消失的艺术——看起来不像艺术的艺术。在这种情况下,你无法发现它的存在,直到你有意识地去关注它。”

布鲁斯·瑙曼《墙-地板姿势》,1968,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展览中其他两件重要的作品《在即时和录制监控下走过角落》(1970)和《光线变化的带房间的走廊》(1971),则揭示了瑙曼对观众参与和行为以及心理状态和物理空间之间关系的兴趣。前者要求观者不仅观看作品本身,而且作为参与者需“进入”其中——监控录像记录下了他们体验作品的过程。后者则由一条长长的走廊和两间侧室构成,随着观众穿过逼仄的通道,房间内的灯光间歇性地闪烁着。

布鲁斯·瑙曼,《小丑酷刑》,1987,图片由Sperone Westwater画廊(纽约)惠允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小丑酷刑》(1987)和《人类学/社会学(旋转的兰德)》(1992)则挑战了惯常的观展体验。暴躁而失去理智的小丑不停地叫喊、挣扎,在作品与观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异常紧张的关系,瑙曼曾将小丑角色描述为“人的抽象概念”,而这也不禁让人反思人对自身情绪的体会与控制。

而展览中展出的多件来自国际美术馆收藏的重要作品,深入探究了瑙曼对“艺术家工作室”这一主题的关注和思考。由7个大型录像投影组成的《绘制工作室II色彩变化与图像跳跃版(约翰·凯奇没戏)》(2001),是瑙曼在数周的时间里使用红外线摄像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他的新墨西哥州工作室的夜间场景。

“布鲁斯·瑙曼:OK OK OK”展览现场,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北京,2022,摄影:赵轶晗,图片由木木美术馆提供 © 2022 Bruce Nauman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你在墙内、在某个空间内、在一个封闭环境里所获得的真实信息,以及其他信息——它们是一种更加理性的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瑙曼曾说道。

展览也特别呈现了瑙曼的泰特涡轮大厅委任项目《原材料》(2004),这件作品选取了22条先前作品中的声音片段,也恰恰是对艺术家此前40多年艺术生涯的声音性回顾。瑙曼始终在试图探索物理空间对人们及其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艺术家所建构的环境如何引起观者的情绪变化。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感兴趣的是将物理信息和视觉或精神信息放在一起后产生的体验。”

| 布鲁斯·瑙曼:OK OK OK
展览日期:2022年3月11日-6月12日
地址:北京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2号院D-06,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